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文章 优质文章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西师版_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1.《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2.《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4.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5.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说课稿6.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说课稿7.小学数学公开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应该是大众的、

1.《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2.《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4.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5.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6.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说课稿

7.小学数学公开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西师版_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应该是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本课内容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习。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是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它是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问题在青岛版教材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行有关解决问题的训练,五年级同学与中低年级同学相比,理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2)能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形成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算理并正确图示。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并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之所在。教学方法: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学生日益增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算。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2)数形结合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算法,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单位“1”,预计学生在寻找单位“1”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寻找单位“1”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单位“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上课伊始,老师先出示“20的4/5是多少?6的2/3是多少?”让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当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回答“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时,再告诉学生“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一环节由旧知引入,温故引新,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此环节分三个步骤。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课本情境图:在学校举行的泥塑大赛中,同学们制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请看大屏幕。观察图画,你获取到哪些信息?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从学生自身熟悉的环境入手,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以下是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

 1、教学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75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材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3、教材重点: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类推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学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等教法。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有顺序的观察题、对比分析、概括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创设情境,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法进行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妈妈给三个儿子分苹果的故事。妈妈分别给三个儿子分得苹果的1/2、2/4、4/8,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看谁分的多,妈妈是不是偏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苹果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体验,形象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因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代替苹果分别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笔涂上颜色。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使1/2=2/4=4/8这个结论让学生自己?做出来?,而不是老师讲出来。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个整数对应一个大小的习惯性思维,初步体会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探究,得出规律。这一节环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然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这三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规律变化吗?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得出什么规律,反过来从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规律。然后请学生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有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规律。最后学生们会概括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老师板书)预计学生不会把相同的数中的0除外,因此我会问同时乘和除以0也可以吗?让学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要除外,最后让学生重新完整的叙述一遍,老师揭示课题。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刚才是借助图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启发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练习难度的层次性。数学题目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此,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数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难度的加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真正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以下是《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说学情: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样能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例2。

 (二)教学例2:

 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

 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

 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你们能把5/4表示出来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学例3:

 (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

 (2)让学生说说怎么涂色,看谁说得最好。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

 (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用比赛的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①同桌讨论分类方法。

 ②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互评。

 (3)揭示概念:

 ①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

 ③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安排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5、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很明了的发现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3、在( )里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学生填写。

 ②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以下是小学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学生在第六册借助直观,已经 认识了分数, 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二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三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第31页的例1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第32页例2 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每个 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一

 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我采用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找到了比较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在引导中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分数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在观察、讨论中比较,从而找到 比较的 方法,在练习运用中得到验证,从而证实猜想。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大小比较与生活的联系,会结合实例和图示直观比较两个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 掌握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 帮助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

 4,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1 / 3,1 / 4,3 / 5,5 / 6,5 / 8,7 / 8

 口答这些分数分别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二)引入新课

 1 、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唐僧感到肚子饿了,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找吃的。他们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些果子,孙悟空对猪八戒说,我们把果子的2/9分给你,2/7分给我,其余的给师傅带去,猪八戒听了非常满意地笑了,孙悟空也哈哈大笑。同学们说说,谁笑得聪明?(学生尝试回答)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师:到底谁笑得聪明?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进行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分数分类

 师:观察刚才的这些分数,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一下类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类:

 分母相同:5 / 8,7 / 8

 分子相同:1 / 3,1 / 4

 5 / 6,5 / 8

 2,探究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学生讨论5 / 8,7 / 8的大小

 反馈:A:看图证明

 A:用分数单位比较

 (2)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3/4和1 / 4,3 / 7和6/7

 (3)师:通过这几组的验证,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4)尝试练习:

 答:3/9和7 / 9,10 / 12和10 / 12,14 / 63和63分之15

 B: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7/10,小丁丁跑了全程的8/10,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5)师小结: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就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探究分子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判断: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1/3,小丁丁跑了全程的1/4,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②看书P32 /小兔: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比较大小:1/5和1 / 7,1 / 6和1 / 9,1 / 7和1/8

 ③填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④学生举例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师: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那么分子是其它数呢?

 学生讨论5 / 6,5 / 8的大小

 ②反馈:

 反馈:A:看图证明

 A:用推算的方法

 ③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P33试一试

 ④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⑤尝试练习:

 一个, P33练一练

 B, 解释?谁笑得聪明?

 (3)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判断:4/9 <6/9 1/5 <1/8 31/33> 1

 2,填空:

 (1)5/12()9/12 11/23()11/20 1()14/19

 (2)小胖一步可跨7月10日 米 ,小巧一步能跨6月10日 米 ,()一步跨得大些。

 (3)爸爸妈妈带小亚一起去吃匹萨,爸爸吃了4/8个匹萨,妈妈吃了1/8个,小亚吃了2/8个,()吃的最少。

 *(4)12 / 15,8 / 5,9 1/15 5 / 8,3 / 8,5 / 7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有什么问题?

 生1:学会同分母分数或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生2:如果遇到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大小呢?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得到解决,也希望对这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开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

 五,独立练习

 1,比大小

 2/5()4/5 1/15()/ 1月22日5/6()5/7 17/19()1

 2,小巧和小亚从学校去科技馆分别用了3/4小时和3/5小时,()的速度快。因为()

 3,()里可以填些什么数?

 7/9 <()/ 9()> 1/3>()

;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要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课程。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出示一条长1米的绳子,动手折一下,平均分成3段,亲身感受 13 米的具体长度。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这一份的'长度?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 B.半块多 C.一块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一种是一个一个分 都是 34 块

 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

 (2)课件展示全整的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3块饼的 14 实际上是一块饼的 34 ,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3)在教授完例2和  例3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大量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练习一:

 A.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B.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C.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练习二:(具体操作)

 A.把4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B.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C.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在这一组练习中,让孩子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真实体验每一个分数结果的由来与意义,并且通过落列的算式组: 3?3=1 (米) 4?5= 45 (块)

 2?3= 23 (米) 2?5= 25 (块) 重点

 1?3= 13 (米) 1?5= 15 (块)

 体会当的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 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组:7?13=( )13 58 =( )?( ) ( )?9=5( )

 B组:(课件展示:4平方米的花坛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5快?)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

 每块是多少平方米?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 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A组:讨论?15分钟走1千米的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走了路的几分之几?

 B 组:结合练习一回答:每段各是多少米?各占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

 结合练习二回答:每人各分到多少块?各占饼的几分之几?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各占钢管的 13 ?13 米和 13 有什么不一样?f(1,5) 块和 15 有什么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模仿练习

 第三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四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训练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  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几分之一》,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来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不仅是从整数到分数的概念上的一次扩展,更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它的教材地位非常重要,它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又是单元的“核心课”,为学生从认识整数到分数的飞跃架起桥梁,帮助他们正确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分数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但学生早已具备了整数分和分数分物体的生活体验,为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奠定了感性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进行正确的读写,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5、教学准备: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张。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据此本课就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3、多元评价法,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方式,保证学生快乐的、积极的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纵观本课教学流程以情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激励,构建和谐课堂。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同学们去郊游需要分食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激起学习的兴趣。引发思考:把4个苹果,2瓶水,一个面包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比较公平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说出:每人分得苹果两个,水一瓶。但一个面包怎么分,每人分多少?这样与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自然产生疑问,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动手用一个圆形纸片代替面包分一分,折一折。当学生体会到可以把面包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半个,但用什么数表示呢?在疑惑中老师顺势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才是积极、高效的活动。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构比较丰富的分数表象。我将这部分分成四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揭示意义,初步感知。

 当学生疑惑这半个面包怎么表示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自主发现可用12表示,再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它的含义,这样把抽象的二分之一化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接受,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接着教分数的读写法,并注意把这些重难点通过板书突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实际操作,促进体验。

 主要通过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

 1、操作一:理解不同的图形,折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先提问:用一个圆形可表示出它的12,用其它的图形也能表示出它的12吗?

 请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找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

 老师质疑:瞧,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和图形形状没有关系。

 2、辨析练习,考察学生是否能抓住“平均分”这个关键点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

 3、操作二:理解相同的图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不同,表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再提问:用相同的图形表示一个分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请学生再次小组合作,动手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再次质疑:为什么这些正方形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每一份却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呢?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这跟折法不同没关系,关键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

 通过两次操作的比较,使学生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才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对分数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主动探索,丰富构建。

 请学生用各种图形通过折、画、拼等方法表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随机收集学生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如果在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折出的分数多数分母是偶数的分数时,及时提示学生可用拼的方法表示出分母是奇数的分数,如把3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每个小长方形就是这个大长方形的13 ……以此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为他们自主创造提供机会。

 (四)小结回顾,提高认识。

 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个回顾、小结。在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所有的分数,再次感悟几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比较清晰的分数表象。

 接着再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完成整个新知的建构。

 整个环节的设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数形结合来建构模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课程新理念。

 第三环节:深化知识,拓展应用。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达到理解深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

 (一)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第一、二题:写一写、涂一涂。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

 (二)走进生活,提高能力。

 第三题,想一想。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应用能力。

 想一想,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三)开放情景,拓展思维

 第四题,找一找。请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找分数,拓展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整个练习,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说板书设计

 纵观本课的板书,它不但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注意数形结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再加上学生的作品展示,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理解,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各种生成资源非常丰富,常常在我们的预想之外,这都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才能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

 点击下载此文件包含、符号、文本框等。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 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 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公开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课稿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总结。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计算。通过学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这张上有10个苹果,我问学生:如何用分数表示这10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接下来,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苹果分成4份,那么每一份苹果的数量是多少?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或者画图等方式进行求解。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引出分数乘法的概念。

3、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学会了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数的意义:

1、本义:查点、统计。这意味着对事物或情况进行清点和计算,例如数一数有多少人或物品等。

2、引申义一:列举过错,加以惩罚。这种情况下,数读作shǔ,比如数落、数罪等词语。

3、引申义二:比较起来最突出的。这种情况下,数也读作shǔ,例如数一数二,意思是比其他任何人都强大或出色。

4、引申义三:数目。数在这里读作shù,表示数量或数目,例如数目众多、不可计数等词语。

5、引申义四:计算、量化的符号。此时的数读作shù,例如我们常见的数字、数码等。

6、引申义五:不确定的约数。此时的数读作shuò,比如我们常说的数次、数年等词语,表示的是次数或年份,但具体次数或年份并不确定。

小学数学公开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页例1、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分数,但那时所学的分数都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所以,学习这节内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与培养对分数的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教育也要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遵循课标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②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③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⑤使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5、教学准备:

 数张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建构都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所以我主要采用“激趣——探讨——建构——深化”的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课标指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所以说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求知欲强,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四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4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4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8 .比较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与1 比较。学生观察图,试着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老师指名回答: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等于1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1个圆还多,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2个圆还多,所以和都比1 大。

 9 .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叫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请学生举出一些假分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多举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

 10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

 (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三)思维训练

 1、在分数中,当a小于()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

 2、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 当a大于()时,它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是的最小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4、 写出两个大于的真分数()和()。

 5、 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分数. ()

 (2)假分数大于1. ()

 (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4)真分数小于1. ()

 (5)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 ()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